<正>"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这分别是战国梁惠王和清朝龚自珍对当时山西的评价,通过客观比较,他们用"莫强"和"最富"来形容这片土地。底气十足地接受溢美之词,实乃莫大的快意。只是,这样的声音,山西许久没听到了。
2011年09期 No.417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 程人乾;梁铭;
<正>在一般中国老百姓的印象里,全国各省份中,名称凡是沾了"西"字的,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不是吗?山西、陕西、江西、广西!连见多识广的余秋雨先生未来山西旅行前,其认识也定格在这种看法上(见《山居笔记》中的《抱愧山西》)。
2011年09期 No.417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贾樟柯;
<正>汾阳,躲在吕梁山里的我的边城,那里的日日夜夜,无数难忘的人和事儿,让我落笔下去变成了电影。这电影又是我的国,里面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是我的世界。10年前,拍摄影片《站台》,我从巴黎回北京,后面跟了三四个制片人,都是要投钱给我拍电影。但是,中学的好朋友,有好几个从事煤矿焦化行业的,却都为我感到遗憾,觉得我选错行了,为什么要拍电影而不是去做煤老板呢?
2011年09期 No.417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王蒙;
<正>太原这座城市和我的青年时代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脑袋里现在都能勾画出五一广场、侯家巷、柳巷、迎泽公园、迎泽大街、晋祠、双塔寺的形象。因为1954年至1958年,我的对象曾在太原工学院学习。所以,我多次来到太原。
2011年09期 No.417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郭台铭;任雷鸣;
<正>山西虽然现在落后,但并不代表山西人就不行,只要将潜力挖掘出来,那就是核能的力量!我最爱说的话是"我是山西人",最爱喝的酒是汾酒,简直"喝酒必汾"。在深圳,每进一个酒店都先问有没有老白汾,一听没有扭头就走。因为我,深圳各大酒店都摆上了老白汾,这让我很开心。
2011年09期 No.417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孔庆东;
<正>近有山西朋友请我写写对山西的印象,这多少令我踌躇。数不尽的秦晋之好,让我从哪一段谝起呢?说到我对山西的感觉和跟山西的缘分,真是千梁万壑,一言难尽。郭兰英嘹亮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从小便萦回在我的耳际,特别欣赏其中的两句:"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我因之称赞词作者乔羽先生气魄超迈,有指点江山之概。
2011年09期 No.417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宁浩;
<正>山西是文化杂糅的地方,我受山西影响比较深。历史上山西是"五胡乱华"的主要地带,汉族、回族、匈奴、鲜卑等一处杂居。民族多了,信奉的神明不同,讲究的东西不同,当地人干脆什么都信,什么神都拜。你会发现那里都是"拿来主义"。
2011年09期 No.417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 马珂;
<正>一岁时,我随母亲到了山西太原,直到18岁考大学,才重返北京。我家在桃园南路,住五一大楼的宿舍。我父亲当时的单位是五一大楼,母亲也在商业系统工作。小时候常去汾河滩玩。小学时,我就读于侯家巷的太师附小,为了考取太原五中,又转到东岗小学。尽管小学毕业考了个全校第三,但当年太原五中不招初中生,只好去了太原39中。
2011年09期 No.417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 木萱子;
<正>清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第39卷中,对山西险要的山川地理形势有精彩的描述。他说山西东有太行山为之屏障,西则黄河为之襟带,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南则……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为门户。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并感叹:"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2011年09期 No.417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 冯潞;
<正>说山西是"老中国",那是有根据的。一是因为其古老,愈来愈多的遗存和信息显示,山西曾经是华夏文明的直根之一,尤其是晋南,堪称古中国的"天下之中",它与关中、豫西共同形成考古中的"黄金宝地"——秦晋豫三角区,这个地方可谓是最为神秘和古老的文明所在。
2011年09期 No.417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蒋韵;任雷鸣;
<正>我有时会想念我们的旧平房,那是青砖青瓦非常简朴的房子。没有暖气,冬天要生炉火。我常常坐在小板凳上看书,如果是我八岁那个冬天,那么这本书的名字就叫《晋阳秋》,它是我阅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把这部写抗战时期"牺盟会"故事的书摊开放在床边,读得废寝忘食。
2011年09期 No.417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刘胄人;
<正>山西地,自然山川与历史文物荟萃。文化之厚重,实拥华夏民族人文精神领域之颠!山西人之于晋,绝对是拥有"彪悍式"的景明生存心态的。这种心态,亦造就了晋人的山野朴素美。正是因为这种朴素之人文美,养成了这方土地的一种既彪悍而又雅韵的民俗情调。
2011年09期 No.417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宋昊龙;任雷鸣;
<正>离开山西是我读高二的时候。我去北京学画画,不想去了之后,便真的在家乡呆得越来越少。艺考生大概也是北京的边缘人吧,我的老师——山西画家郭允文有过一组作品《边缘人》,当时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在北京漂很久的人们看到那张画的时候居然很一致的沉默。而今想来,那画面中的阴郁天气,颓废形态,迷茫无奈,还有那悲切的举目无亲,苍凉的人情冷暖,大概真的是体会过的人才能明白的吧。
2011年09期 No.417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黄良平;任雷鸣;
<正>最早接触山西还是在初中的地理课上,只知道"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中国有个山西,主要印象是煤炭资源丰富,还有就是地理书封面云岗石窟大佛、佛教圣地五台山,后来升入高中才知道荀子、柳宗元、左权、阎锡山等太多的历史名人都是山西的。
2011年09期 No.417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 王奋强;任雷鸣;
<正>月是故乡明。离家乡越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越炽。山西对我来说,是一个不远不近的梦,有时可能还就是个噩梦。一位朋友去了山西,当驾车从古交市连片的采空区经过时心惊肉跳不已,回深后与我讲起那种感觉。当时我的心都碎了,我真为山西而哭泣。
2011年09期 No.417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任雷;
<正>对于一个出生在山西贫困县农村的孩子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地,而随着外出读书到参加工作,最陌生的恐怕还是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地。到北京生活十几年来,对故乡山西的认识恐怕也仅指长假与差旅了。耳濡目染的对山西的印象不一而足,从而导致我每每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内心总是纠结在对它的爱与恨之间。
2011年09期 No.417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 李海丰;
<正>我是广东人,来太原将近8年了。回望太原,商业环境日新月异,新兴产业不断兴起,站在汾河大桥上俯瞰太原,颇感这里有了点小欧洲的味道。当时的太原家居市场完全没有形成气候,我想到的是光脚就存在机会,于是就来了。
2011年09期 No.417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吴可嘉;
<正>我出差总不忘拿一瓶山西老陈醋,一是为了让别人品尝一下咱山西醋的味道,二就是为了自己的胃。因为我发现,在省外很难在当地醋中品尝出山西醋的那种味道,也许这就是埋在我骨子里的那种山西人对醋的眷恋吧。关于醋山西有很多的传说,其中一个"交枪不交醋"在民间广为流传。
2011年09期 No.417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尘衣;
<正>在山西许多城镇,有一点让你难以忍受的,便是夏天着了凉鞋,出得门来,转上一圈两圈,哪怕这圈再小,你的双脚,也断断由白成灰、成黑。因为什么?煤呀!说山西不涉及煤,那总是不太正常的。煤对于山西意味着什么,恐怕不需我等来说三道四了。
2011年09期 No.417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 Karolinal;Paula;
<正>作为一名在太原的外国人,人们对我总是充满好奇。我的相貌,我的穿着,在我身上有各种各样的话题。这就使得他们不断地走近我并与我交谈。我会被问到很多问题,然而友好的太原人民总会对我为什么选择在太原生活而不是在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生活充满好奇。这些年对于这个问题我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因为关于这样一个人私生活的问题对我而言相当古怪。
2011年09期 No.417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 郭跃强;李静;
<正>十年前来山西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在坞城路上一家不知名的小饭馆里吃了一碗刀削面,便爱上了这个城市。两块钱一碗,几乎天天来吃,老板娘一见我就喊:"外后生请坐。"后来就为了这口面,我就近租了房子,开始了创业。
2011年09期 No.417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白云亮;
<正>在山西出生和长大,自然听惯的是黄土高原的声音。也许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吧,这里不缺的是山。山上不缺的应是漫山遍野的绿树,无论是山还是树,它们的美都在绿上。可惜,黄土高原的风貌并不是以绿来体现的,如若不够贫穷、不够荒凉,黄土高原哪来的特色,哪来的文化?
2011年09期 No.417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陈彦玲;
<正>一个偶然的会议,我带着二十多个城市中的出版同仁,在短短几天之中,集中游走了山西的三处大景观。这些景观,其实不知已到过几次了,原以为地名已经背熟、风景已经看透,但是这次,似乎才真正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和情感,这种情感可以用余秋雨先生早年的一篇散文题目来表达——抱愧山西。
2011年09期 No.417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易水寒;
<正>身为内蒙人,虽然所居之地与山西比邻,虽然很多年在求学与回家的列车上,多次经过晋北大同,但仅限于列车进站停留的几分钟。小时候,母亲告诉我她的祖先是从山西迁入内蒙的。具体是她祖父,还是她祖父的祖父,我不甚了然。不知是她没有说清,还是我没有记清,反正没有再去问清楚的想法,也从未想去证实自己祖籍到底在哪里,似乎在哪里都是无关紧要的。
2011年09期 No.417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 朱丽娟;任雷鸣;
<正>2005年9月,我背上行囊,从湖南来到山西,成为了太原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在这之前,我脑海里的山西如同电影画面一样:质朴黝黑的的汉子头顶挽着洁白的头巾,站在成片裸露的黄土地上,唱着高亢、欢愉的的山西民歌,回音久久萦绕在高低起伏的山沟,挥散不去……
2011年09期 No.417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李提摩太;
<正>1976年到1879年的大饥荒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在此期间中国十八省中有一半遭受或轻或重的灾害。灾荒结束时,毫无疑问,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人死于这场饥荒,相当于欧洲的人口总数。曾经一位清政府的官员发布过一个公告,禁止人们迁往满洲,虽然那里的谷物便宜很多,同样真实的是邻省的某些官员禁止向山西出售粮食,这使得山西的饥荒更加恶化了。
2011年09期 No.417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 胡适;
<正>山西大患在一贫字。年来新政不能不用本地人,不能招用客卿。也是因此,客卿远来,很不能与本地人争生机上的优胜。但是山西现在的发展计划决不能全靠本地人才,本地人才决不够用。现在本省曾招了一大班直隶的中学毕业生来太原,另设"二部师范",预备一年之后出去做高等小学的教员。但是高级机关中,外省人才太少,故很有狭陋的现象。这个困难问题将来正不知如何能解决。
2011年09期 No.417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陶希圣;
<正>说山西的政治环境沉静,是对的,也是错的。这里的政象,外面静谧,里面却在变迁。民国十九年以后,山西即一度参加太行山东的政潮,再难闭关不问外事。山西的当局即不问外事,外事却要入关相询了。即以太原这都会来说,什么党派都有支部。各党各派的活动把太原的知识分子眼睛和脑海都闹活泼了。他们也和上海等处的小报记者一样,以为每人必须有党,无党便不会生存。
2011年09期 No.417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范长江;
<正>出乎我意料之外,太原城坐在如许广平的盆地里,更料不到市区里竖立着如许其多的新式工厂烟囱,同时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太原的市街是相当的整齐,城外有正太和同蒲两条铁路纵横着。城外乡村的风格,从建筑上,也显现出山西乡村的古老与富厚,因为有好几十年,山西内部没有经过战乱了。这种现象,是陕、甘、宁、青各省所见不易的。
2011年09期 No.417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 林徽因;
<正>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单单在一点什么感情底下,打滴溜转;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我们走时总是一村子的人来送的,儿媳妇指着说给老婆婆听,小孩们跑着还要跟上一段路。
2011年09期 No.417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 赵超构;
<正>克难坡,是我们经过的唯一的山西省境。在抗战前,这里只有三户人家,现在却成了山西省政府与战区司令长官的驻在地了,因而带来了相当密集的人口——然而也不过一万多人,几乎可以说,全是公务人员和他们的眷属。
2011年09期 No.41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 黄雅芬;
以"人生远景"来看,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我教育者",才是他这一生实现各项价值的原动力。
2011年09期 No.41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